新岐村,《腾冲县地名志》记实:“清代新修一条岔路经此通往盈江县。故名。”《新岐志》记,因村“附近山峦起伏、群峰拱卫,有‘凤鸣岐山’之兆”而得名。新岐社区附属于腾冲市中和镇,位于中和镇西部,距腾冲县城30千米,辖大寨子、坡岭子、黑心洼、秧田坡、土坎地、谢家河等12个村民小组1171户4694人,世居姓氏为段、闫二姓。
新岐村是腾密古道南线在腾冲的最后一站,有厚重的生态文化、古道文化和风俗传统文化。据《新岐志》记述,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阳春时节,山花绽放,景色美不胜收。居住在缅箐荆竹寨的段执、闫三重、闫三省,三人是血亲表弟兄,年数相差不大,从小一起玩耍,一起进修,一起长大成人,干系甚为亲密。一天,他们游山打猎至长坡山,发明一群神奇瑰丽的梅花鹿,欢畅地向西部山岭偏向飞跃,他们满心欢欣地追至练房山腰,越过河道,攀越群山,披荆棘,紧追不舍,沿冒盔山巅追至大平头,再沿石岩头直下龙塘坡,上至扑锅垴巅峰。溘然,神秘鹿群隐无踪影。三人火急地寻觅鹿群,留步向东瞭望,面前的山川万花如海,瑰丽的景色把三人沉醉了,段执是腾越有名的堪舆先生,举目四望,细致调查,见此地群峰环抱,机关紧似罗城,山川秀美灵气,来脉绵绵起伏,地皮宽广而肥沃。他们认定此地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未来必有发家之相。三人议定后,于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阴历十月十日由中和(旧称“缅箐”)荆竹寨(时称“明新邑”)携家带口,一同迁居新岐开基立业。自此,闫、段二姓在此地繁衍生息。
由于该村有300多年的汗青,融合了部门少数民族文化、边地文化、生态文化、古道文化、农耕文化,2013年被列入具有重要掩护代价第二批中国传统村庄名录。2015年被中国生态协会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2016—2018年被评为“保山市文明村”,2018年被保山市委、市当局评为“AAAA级瑰丽村子”;同年,被云南省爱国卫生举动委员会评为“云南省卫生村”,2020年乐成创开国度3A级景区。
来到新岐,村前竖立着一个庞大的石牌楼,石牌楼的左上方是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87年)的魁阁。魁阁由本村木工闫国英设计建盖,高约10米,砖木布局,两层楼,附近砖墙,六角飞檐,楼顶部装嵌宝鼎,青色简瓦,木制亭阁,雕梁画栋,红潻木柱,横梁头有龙头斗拱,阁台石板镶砌,环形相通,附近石雕花板护栏。登阁远眺,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盈水,处在众水交汇处的魁阁,宝峰突起,山光水色,万山朝拜,村庄田畴一览无余。
进入群山围绕、南北坐向的乡村,民居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衡宇坎坷错落,白墙灰瓦,青砖围墙,,修建主次理解,光照富裕,风采统一。村内阶梯硬化,所有通道全部用火山石铺筑而成,阶梯呈网状漫衍,街巷宽窄有致,小径曲折通幽;村庄名堂、民众修建和民居修建形成了古朴、奇特的自然村庄风采。据《新岐志》先容,新岐最初的民居是以木杈为柱,杈上架横木为梁,梁上捆细圆木为椽,山柏草盖房。衡宇附近用篱笆树枝做围栏,柱桩上打孔架设横木做楼楞,楼楞上铺木板或篱笆。为防野兽毒蛇侵袭,人居楼上,牲畜养在楼下。到了清朝中叶,村民才开始伐木建房,所建衡宇为木布局三架或五架小四合院平房,木柴选用梳子栗、酸板栗、黄心木、黑心木等优质树种,削去白标,回收虫蚁难蛀的硬心,柱子和房料砍成方形,在水塘里浸泡二至三年,竖柱多在夜间,檐柱高八九尺,以木板装围,屋顶有的盖瓦,有的盖茅草不等;因衡宇低矮,室内光泽暗淡,通风范光较差,用篱笆做围墙。新中国创立后,住宅形式产生变革,小四合院慢慢淘汰,三房一照壁增多。为充实操作空间,节省地皮,衡宇高度有所增加,慢慢以五、七架楼房为主,中柱高多升至二丈四尺至二丈六尺(即七至八米不等),为了防火保暖及安详,以土基做围墙。至1989年,新岐原有住草房的农户都换成了瓦房,新岐人竣事了住草房的汗青。进入20世纪后,新岐人所建衡宇多是古朴高雅的两层木楼,卯榫严丝合缝,精雕细琢。部门村民对原有住房举办改革,增设阳台,装置天花板及玻璃窗户;庭院用火山石铺地,清洁整洁。通过屡次改革晋升的住宅,已形成了现代传统修建群落。而村内仍保存了部门带有明明传统修建陈迹的衡宇,如:魁星阁、土主庙、段氏宗祠、下支闫氏宗祠、上支闫氏宗祠、月老殿、财神殿、玉皇殿和冒盔仙山等。顺口溜说:“新岐是个长处所,一年四季好风物,走的是康庄道,住的是新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