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易凯资本(ID:China-eCapital2000),作者:王斌、沈煜霄、白海、盖瑞杰、高霄龙、许李幸、赵琳娜、肖霄,编辑:郭邦晖、吴靖,制图:李鑫、赵毅,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易凯资本(ID:China-eCapital2000),作者:王斌、沈煜霄、白海、盖瑞杰、高霄龙、许李幸、赵琳娜、肖霄,编辑:郭邦晖、吴靖,制图:李鑫、赵毅,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2020年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1. 新生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创历史低点,老龄化程度持续加重创历史新高,医疗健康市场两极化发展的人口结构基础加速形成
目前中国少子和老龄化问题并存,且未来将日趋严重。两组数据可以看出:
一组是新生儿人数。据国务院发布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已由2016年的1,786万下降到2020年的1,200万。由此趋势可以判断,2021年新出生人口仍将进一步下跌。
一组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据七普人口数据显示,目前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3.5%左右,很快这一比例将达到14%。
2. 多层次的支付体系正在形成,“商保”将成为”社保”的有力补充
健康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望在2021年超越车险成为中国第二大险种。2020年,健康险保费收入达8,173亿元,占总保费收入18%,略低于车险,车险2020年保费收入规模为8,245亿元。但健康险历史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车险2020年相比2019年增速仅为0.69%。
作为基本医疗保险以外的重要补充,商业健康险创新产品不断丰富,特药险、惠民保等产品有利于商业健康险普及,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商保有望成为创新药械、中高端医疗服务、数字疗法、互联网医疗等企业的重要支付方,构建中国医疗产业新生态。
3. 供给端的改变主要来自疫情的影响和消费趋势的驱动
疫情后,公立医疗体系在“补短”,民营医疗在发展,数量和床位“双占比”持续提升
新冠疫情后,公立医疗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包括新建公立三级医院及传染病专科医院,以及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民营医疗机构以更快的速度在发展,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占比由2019年1~11月的15.1%提升至2020年1~11月的15.7%。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由2015年的439,862家上涨到2019年的470,842家,而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从2015年的543,666家下降到2019年的536,737家。
同时,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由2015年的107.53万张增长至2019年的194.62万张,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99%,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同期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3.67%;民营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占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比例已超过22%。
在公立医疗机构数量不断减少、同时床位增长受限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民营医疗机构将在医疗服务的供给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疫情加速互联网医院、第三方检验、医药电商等领域的发展
2020年受疫情影响,互联网医院建设力度加大。2018年中国仅有100家互联网医院,截止2020年底中国互联网医院的数量已经超过900家。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实体医院选择接入线上,通过互联网医院的方式向更多患者提供服务。目前,存量互联网医院中,实体医疗机构主导的占比已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