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2017年的《中国“在家上学”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在家上学”的真正实践者有6000人,相比2013年的2000人,每年增长速度是30%。在家上学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对学校教育理念的不满、孩子对校园生活的不适、还有宗教等其他原因。但是,相比中国几千万在校生,在家上学群体仍然非常小众。他们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又会遇到哪些问题?栩栩多多采访了三个不同的家庭,试图呈现局部的真实。
想要什么,就努力去接近
@奕嘉,18岁,上海人,14岁离开学校,关注教育、心理、创业,学习绘画、柔术,和伙伴一起组织体制外青年聚会,2021年9月将赴创新型学校就读
2016年6月,奕嘉打算退出学校,那时她在新加坡上初一。奕嘉觉得学校的教学模式过于应试,课程设计不合理,另外缺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重要的原因。“当时的同龄人都是追小说追剧,我可能更多地关注个人成长。”但是父母并不能肯定她的决定是不是一种逃避。“不行”,爸爸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半年后,奕嘉完成了初一的学业,在期末考试上,她很多科目的成绩都排在班级前几名,然而退学的想法并没有从奕嘉的头脑中消失。看到女儿在适应校园节奏上并不存在问题,父亲开始认真思考女儿的提议。但是要如何规划女儿的学习生活?怎样才能让女儿站在他的肩膀上继续这条少有人走的道路?认真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奕嘉的父亲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请求。
奕嘉的绘画作品
打破在校学习的传统,个中的压力,分不清是父母还是孩子身上更多一些。奕嘉的爸爸践行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常常将近期自己学习和阅读的心得分享给女儿,两个人一起讨论。奕嘉的母亲也重新开始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平时,奕嘉通过父亲筛选或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她还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夏令营、线下活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汲取知识养料。
然而在家自学的过程仍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奕嘉来说,困难并不在知识的摄取上。极大地困扰到她的是未来道路的选择问题。她关注创业、喜欢心理,又觉得绘画会是她一生都会坚持做的事情。但是喜欢的事情太多了,这么多的道路到底要走哪一条,要怎么做,14岁,奕嘉陷入了迷茫和困惑,浪费了一段光阴。
奕嘉的自画像
混乱的思路是在跟不同人相处的过程中逐渐理清的。其中一次是遇到了“真我派”女性社群主理人赵小呆。小呆从香港大学毕业,曾在清华附中任职,但就是这样优秀的人却患过厌食症、抑郁症。与自己的心态抗争很多年后,赵小呆选择离开体制,探索真正热爱的事业。看到比自己年长和成功的人都仍然在探索,奕嘉开始接纳自己的局限性。自己年纪尚轻,还有足够的时间去试错。
另一次重要的经历是碳9学社。碳9学社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主动联结,贡献自己的价值,并且相信输出能够强制带动吸收内化。曾经因为完美主义、拖延症显得有些行动力不足的奕嘉开始经历思维上的转变。“想要什么,就努力去靠近、去创造;欣赏什么人,就制造机会去认识。”奕嘉说。她意识到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先行动起来,然后跟团队一起前进、一起完善的。如今,奕嘉在家自学已经有四年半的时间了。她依然没有决定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但已经不再有那么强烈的困惑。
奕嘉和朋友在丽江旅行
2021年的下半年,奕嘉又将开启新一阶段的人生了,她选择进入一所创新型学校。这和当年在家自学的决定并不冲突,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学习。该学院采用1+3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第一年,每位学生都要在上海学习10门兼跨文理的博雅通识课程,随后的三年,他们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到美国的大学进修,最终取得美国大学的学位。奕嘉认真考虑过未来的进修方向,在紧张的语言学习之后,奕嘉的多邻国语言考试的成绩达到了125分,也获得了余下三年前往旧金山大学学习心理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