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 在6月11日开通账号“戴锦华讲电影”并上传了首条视频后,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迅速成为了B站上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截至目前,超过379万人次观看了她的视频,其中
出品 | 虎嗅大商业组
作者 | 苗正卿
题图 | B站
在6月11日开通账号“戴锦华讲电影”并上传了首条视频后,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迅速成为了B站上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截至目前,超过379万人次观看了她的视频,其中许多人兴奋地以“云学生”自居。
在现实世界中,戴锦华也是被年轻人欢迎的教授,在北大校园里,她的选修课“一课难求”。很多人对戴锦华选择B站这件事充满好奇:人们希望了解,是什么让这位在大学执教近40年的名教授选择了B站——一个Z世代年轻人聚集的新流量平台。
对于戴锦华本身,投身新流量世界,也是一次大胆尝试:戴锦华说她一生都在反思并批判精英主义,她坚信教育不应该是精英专享,并相信互联网技术给知识平等创造了前提。
但她思考的远不止此。她发现了表象背后更复杂的逻辑:互联网虽然让知识更易于分享,却也让我们面临“知识简单化”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是知识分享的解决之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平等?
虎嗅第一时间专访了戴锦华,并请她分享了对于知识分享这件事的所思所想。
“不会去刻意取悦谁”
虎嗅:在B站录制视频,对您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戴锦华:我很怕面对屏幕独白,面对摄像机独白。幸运的是,每一次在录制现场,都有很多制作团队的朋友,他们很热情的像现场观众一样成为了我的听众,这就让我感觉像是在现实世界讲课一样。对我来说,面对有血有肉的人去分享,并非一件艰难的事情,但是面对屏幕我会感觉有一点吃力。我已经上了半年网课,也参与了无数多的网络上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但是我始终有障碍。
面对屏幕讲话的时候,我会觉得比面对现实课堂学生时更为疲惫。我反思过我疲惫的原因,可能我总想下意识地穿过这个屏幕去到达我的读者。我强烈感觉到,屏幕虽然是一个窗口,但其实也是屏障。
当然,我也不是数码原住民,这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基于我的观念,我还是更珍惜我们在真实空间中人和人的真实相遇,真实世界的接触是非常珍贵的。
虎嗅:在做视频时,想选题会是最费心力的环节吗?
戴锦华:这当然是最费心力的一个环节。因为对电影艺术而言,性别议题是非常突出的。另一方面,电影艺术又是一个从结构性角度来看——男权把握的艺术。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B站跟大家分享时,真的设计了很多方案去设计选题。比如最早的时候,我是想专门去做女性导演的作品,时至今日女性导演在整个电影的产业结构里仍然是少数。
但是后来我考虑到,我们看电影时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关于性别问题的触动。这就不仅仅是女性导演的表达问题了。它其实也包含了男性对女性的表达、男性对女性的理解、男权对女性的偏见。所以这三个角度成为了我选择作品(成为视频中品评对象的电影作品)的方法。我也会选一些男导演的作品,它是有社会性的,可能从性别角度的表达和事实上,一些作品其实是代表男性的或者说主流社会一些性别定见的。
虎嗅:你在考虑这类选题时,会担心这类内容在网络世界遇到质疑声吗?
戴锦华:当然会,出现各种声音就是网络空间的基本特质。但是我很幸运,当我的内容出来后,并没有遇到比较极端的情况。
虎嗅:这是否和B站上有大量95后、00后观众有关?年轻一代用户是否会对某些话题比上一代人更加宽容呢?
戴锦华:总体来说,年轻一代的视野比起我们来说,因为起点高得多所以视野宽广的多。但是具体到网络文化上,大家是否更为宽容?我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我觉得网络文化开始形成时,就存在冲突。当时经常有人说在网络上出现“火焰战争”,宽容并不一定是网络文化的特征。
年轻一代的广阔视野和开阔心胸,我觉得从结构上来看,应该是这样的。我在真实世界,和年轻学生接触时,也确实感受到了这种特点,但是我依然期待着他们能够有更为包容的态度。至于这一点能否达成,其实是需要整个社会努力的。
虎嗅:在开始做视频后,您会去考虑专业性和趣味性的平衡吗?